Tuesday, May 10, 2011

再論龐氏騙局

世界上只要有騙子,就會有人受騙。


在經濟社會中,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,而且從未改變。唯一不同的是,現在社會變得更複雜,騙術也更加多樣化,讓人防不勝防。

但萬變不離其宗,騙術最基本的原理,就是利用人們想佔便宜的心理。只要掌握住這個心理,招數即使簡單些也沒有關係。

所有騙術中最廣為流傳的,要數傳說中的「龐氏騙局」(Ponzi scheme)。

「龐氏騙局」之所以經久不衰,就是因為操作起來簡單得很。龐氏騙局的始作俑者查爾斯•龐氏(Charles Ponzi)的招數到了今天也不過時。

首先,騙子會宣佈自己找到了一種投資好方法,見效快且報酬高,龐氏當年許諾的是45天能夠報酬50%。

之後,騙子會讓第一批上鉤的人嘗到甜頭,按時付給他們許諾的高利。至此,架子就算是搭好了。

第一批人的成功會吸引著其他投資者源源不斷地到來,然後騙子就會用第二批人的本金算作利息和報酬給上一批人,由此類推,而且只要不斷有新人受騙,「龐氏騙局」就不會露餡。

「龐氏騙局」充分了利用了一般老百姓對投資的無知。所有騙局的主謀都會故弄玄虛,好像自己發明了什麼點石成金術,而一般老百姓根本無從辨別真偽。

金融騙局也因為金融界的行規而更難防範,因為業內本來就有保守商業機密、投資方法秘而不宣的行規。

從表面上看,一切看來都是歌舞昇平。從最早的龐氏到後來的柏納•馬多夫(Bernard Madoff),所有的「龐氏騙局」主謀都揮金如土,不是自己買飛機買船揮霍,就是到處捐錢買藝術品,總之這些「負翁」從外表上看來和真正的富翁沒有什麼區別。

日前被美國政府指控詐騙80億美元的銀行家兼金融騙子艾倫•史丹佛(Allen Stanford)在被捕前一個月,在電視訪問中還聲稱:「身為億萬富翁真是開心極了。」然後我們看到的是電視臺主持人和他一起相談甚歡。

這再一次說明了大多數人看到有錢人自然以為他們很強悍,因此不會去深究他們究竟為何成功,從而給了騙子們可乘之機。

而有人能從「龐氏騙局」賺到錢,又讓投資者多了另一個盲點。在龐氏最開始的騙局中,45天就能報酬50%,也就是說90天本金的報酬率就達到了100%。

龐氏最後支撐了360天,他的騙局才宣告破產。那麼,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投資龐氏的公司,並且每次都把利潤拿走,只留下本金,那麼即使在他破產後你損失了全部的本金,你依然擁有相當於本金四倍的利潤。

這個道理就和「老鼠會」一樣,大老鼠是不會虧本、並且還能賺錢,真正倒楣的都是最底層的小老鼠,這是所有的「龐氏騙局」都有的現象。就是因為最早加入「龐氏騙局」的人的確賺到了錢,所以才會有人前仆後繼。

但是,最開始的「龐氏騙局」也有敗筆。比如,龐氏承諾的利潤太高、報酬週期太短,以至於他很快就面臨資金鏈斷裂、騙局被揭露。

現在的「龐氏騙局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這些破綻,一般項目的營運週期是幾年,這樣可以讓騙子們有更長的時間去尋找小老鼠、補充資金鏈。

像馬多夫的騙局,一周轉都是幾十年的時間。同時,50%的報酬率也顯得太高、太假,於是馬多夫等人將報酬率降至10%左右,只比一般的報酬率略高,這樣更加可信也更好操作。

在吸引基金方面,現代「龐氏騙局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。在龐氏時代,他還是姜太公釣魚、願者上鉤;到了馬多夫、史丹佛的年代,他們已經主動出擊,並專門盯準富戶。

比如,馬多夫最喜歡的手段之一,就是去富有的猶太人聚集的高爾夫球場打球。而且,他還會欲擒故縱,從不主動吹噓自己多麼強悍,而是讓周圍的人散佈資訊,宣傳馬多夫的基金報酬率是多麼穩定,然後讓貪心的猶太人來求著給自己錢。

同時,馬多夫、史丹佛之流還發展了諸多自己的下線;他們會主動去找各種基金,宣傳自己的能力是多麼高超,並保證這些基金的高報酬率。

這些基金正愁自己管理的資金無法得到高報酬,因此和馬多夫、史丹佛等人一拍即合。

這樣一來,基金的日子就輕鬆了,他們從投資者裡那裡拿到錢後,直接匯給馬多夫、史丹佛,到了年底,馬多夫、史丹佛再自動把高額報酬率雙手奉上。

基金只要將資金從投資者往馬多夫、史丹佛這麼一轉手,自動就能獲得高額利潤,白花花的銀子簡直像天上掉下來,因此他們也就更有動力去尋找更多的投資者,這樣等於他們也成了馬多夫、史丹佛等人的幫兇,不斷為他們尋找小老鼠。

這樣的基金幫手,等於增加了這場騙局的隱蔽性;很多對他們有戒心的人也在無意間成為了他們的小老鼠。

因為他們雖然不信任馬多夫、史丹佛,但卻信任基金,卻不知道基金只不過是將他們的錢轉手一下而已,最後還是落入了「龐氏騙局」。

如果不是金融危機,讓所有的投資者急需用錢,把錢從這些「龐氏騙局」中撤走,也許這些新式「龐氏騙局」根本就不可能被揭穿。

新式「龐氏騙局」的崩潰,讓人們看到投資的江湖是如此險惡,以至於把資金交給那斯達克(Nasdaq)股票市場前董事會主席(馬多夫)或安提瓜島爵士(史丹佛)這樣的人都不可信。

(取材自:王暘, 經濟的邏輯, 臉譜出版社, 2011年3月。)

Friday, September 10, 2010

哈佛大學教授Mankiw的信仰與讀書建議

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曼昆(N. Gregory Mankiw),29歲便成為哈佛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,他所寫的幾本經濟學教科書,更是享譽全球的暢銷書。


Mankiw的愛狗 Keynes
曼昆在個人網頁上表明,他最好的朋友是凱因斯(Keynes)與托賓(Tobin);牠們是以凱因斯學派重量級經濟學家凱因斯(John Maynard Keynes)、托賓(James Tobin)命名的兩條狗。曼昆向來自詡為凱因斯學派的經濟學家,為表達對偶像的崇拜,遂以偶像的名字來替他的愛狗命名。

Mankiw的愛狗 Tobin
美國人似乎對以名人來替動物命名樂此不疲。美國前財長布雷迪(Nicholas Brady)的兩歲棕色公馬伏克爾(Volker),本(2010)年8月28日在Saratoga賽馬場出賽。現年80歲的布雷迪指出,伏克爾(Paul Volker)無論做什麼事,都是表現優異,所以他把愛駒取名伏克爾,現在就要看這匹馬自己的表現了。布雷迪表示,他在為賽馬命名前,有徵得伏克爾的同意。1987年,時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的伏克爾交棒,當年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央行總裁。隔年,布雷迪接任美國財政部長,在位5年。伏克爾雖然已高齡84歲,目前仍擔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經濟顧問。

曼昆每年秋季都會迎接大約700名大學新鮮人,本年他的第1個小孩也要上大學了。本年8月,他投書《紐約時報》(New York Times),對學生提出下列5項忠告:

一、學習一些經濟學(Learn Some Economics)

曼昆指出,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(Alfred Marshall)對於經濟學的詮釋是「研究人類處理日常生活的事情」(“the study of mankind in the ordinary business of life.”)。當學生離開校園後,「日常生活的事情」將成為他們最迫切的顧慮。

這時,最好的莫過於經濟學原理的課程。學生們可以了解吹襲他們的旋風的成因,這項課程亦可讓學生培養出嚴格的分析技能,日後在許多工作都十分實用。學生們亦能成為優良公民,足以評斷不同政黨的說詞。

至於那些早已大學畢業的人,曼昆教授認為讀書永遠不嫌遲。買本經濟學教科書從頭讀起,你將發現自己受益匪淺。那些不相信經濟學的人,更需要研讀它。正如經濟學家羅賓森(Joan Robinson)所說,研讀經濟學的一大目的就是不要被經濟學家給騙了。

惟為因應近來的經濟局勢,有必要加強基礎經濟學的若干重點,曼昆提出四項建議如下:

(一)金融機構的角色

學生都知道金融體系成立的目的,是協助願意將餘裕資金出借的存款人,貸給有開發計畫待推動而亟需資金的投資人。銀行和保險公司經常被提及的金融機構,屬金融體系的一環,但在課堂上蜻蜓點水帶過後隨即被打入冷宮,退居為背景資料,只有在其他進階的課程才會詳細介紹。但當發現這一波讓全世界陷入泥淖的經濟危機,禍源正是來自華爾街金融機構時,它們未來勢必躍居為課堂上討論的焦點。

(二)槓桿操作的影響

不久前曼昆向大一學生解釋,由於一些金融機構以房貸擔保證券(MBS)的方式投資房市,才會掀起這場金融風暴。一旦遇上全國房價跌落2成,這些金融機構赫然發現自己居然瀕臨破產。

但學生隨後問了曼昆一個重要問題,如果房價僅下滑2成,那為何銀行的損失幾乎百分之百?問題就出在槓桿(leverage),當你打著如意算盤想藉融資,擴大投資來利滾利時,一旦不賺反賠,虧損也會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。經濟學家還是想不透,大眾誤解加上邪惡誘惑竟能唆使銀行進行這麼多槓桿操作。不過毫無疑問的是,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槓桿操作,未來在經濟系課程中將佔有一席之地。

(三)貨幣政策的侷限性

教科書中有關衰退的答案其實很簡單,當總體經濟飽受失業率飆升與產能利用率下降之苦時,中央銀行會採取降息手段,刺激財貨與服務的需求。企業主只要看到市場需求升溫,就會雇用更多人力來因應。

過去鮮少有學生會問到,萬一中央銀行一路降息至零利率底限,但經濟依舊沒有起色時會演變成什麼局面?其實也別大驚小怪,畢竟利率趨近於零的情況,別說這些年輕學子,就連他們的父母都不曾經歷過。不過如今美國的利率已下殺到0.25%,距離零利率目標僅一步之遙,讓該問題的急迫性升高。

中央銀行會自認握有其他政策工具,可以將經濟帶回正軌,包括擴大收購金融資產,規模超越傳統的投資組合。除了告訴學生尚有其他貨幣政策工具,也有必要讓他們了解,究竟如何讓這些工具發揮奇效,其實經濟學家一點把握都沒有。

(四)預測的挑戰

這回爆發百年罕見的金融危機,讓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預言當下破功,部分人士指控這些專家的罪狀就是預測失準,未能及時洞悉風暴醞釀成形加以防範,以致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。但這種說法並不恰當。一方面,當前的衰退情勢很典型,而大多數的經濟疲軟,總讓我們驚慌失措;再者,經濟活動的波動起伏,泰半都是無法預測到的。

青年學子應明白經濟系課程再怎麼完備,也不會讓他們擁有從水晶球中預見未來的神奇能力,不過倒是能助他們評估風險,防患於未然。

二、學習一些統計學(Learn Some Statistics)

曼昆教授批評說,美國高中數學課程花太多時間在傳統題材,像是歐幾里德幾何學(Euclidean geometry)和三角(trigonometry)。對一般人來說,這些課程是很好的智能訓練,但在日常生活一點也不實用。學生們最好能夠學習更多機率和統計學。

電腦時代,每個人都擁有大量資料。但是,擁有資料與解析資料是兩回事。學生們應當學會分析數據。曼昆教授建議,在美國高中修改課程之前,所有大學生都要選修1門以上的統計學課程。

三、學習一些金融學(Learn Some Finance)

在社會福利與退休金計畫狀況百出之下,美國人必須規畫未來的理財,但卻不一定能夠勝任。許多人都要上大學了,還搞不清楚股票和債券、它們有什麼風險和報酬,以及如何管理風險。不論是安隆(Enron)或雷曼兄弟(Lehman Brothers),許多公司員工的身家財產都被套牢在一支股票,因為他們沒有遵守最基本的理財原則──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。

四、學習一些心理學(Learn Some Psychology)

經濟學家總愛假設人類是理性的。意思是指,人類理應竭盡所能去達成他們的目標。可是,這不過是審視人類行為的方法之一。心理學有助於矯正傳統經濟學的極端,看出人類理性的瑕疵,包括你自己的。

曼昆教授表示,他在大學時從未上過心理學,一直引以為憾。數年前,他去旁聽心智科學領導人物、麻省理工學院平克教授(Steven Pinker)的心理學概論課程。曼昆指出,雖然他不確定自己是否因而成為更優秀的經濟學家,但他因而變得更為謙卑,成為一個更理想的人類。

五、忽視你認為應該忽視的忠告(Ignore Advice as You See Fit)

各式各樣的人都對大學新鮮人提出忠告。對此,曼昆教授建議,大一新生不妨用心聆聽,仔細思考,但最後還是要相信你們自己的直覺和熱情。

未來唯一確定的事就是它絕對是不確定的。下一代將塑造他們世代的經濟,如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(Bill Gates)與臉書創辦人查克伯格(Mark Zuckerberg)。曼昆教授表示,每年每當他在上第一堂課時看到700張熱切的面孔,總能燃起他對未來的樂觀看法。

Tuesday, September 07, 2010

發行紀念流通幣的宣導手法:華盛頓 vs. 蔣渭水

中央銀行於2010年4月27日發行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流通幣,由於事前的宣導未盡理想,導致諸多商家並不知情,並誤以為是偽幣(或遊樂場代幣)而拒絕接受。

據媒體報導,高雄市有一位陳先生,到台灣銀行兌換10元硬幣,沒想到當晚,他拿著硬幣到夜市買東西時,竟然遭到攤販拒收,原來他拿到的,是最新發行正面有故總統蔣經國肖像的10元硬幣,由於還沒在市面廣泛流通,攤販第一時間還以為收到偽幣,驚動警察出面,最後跟銀行確認後,才證明是烏龍一場。

2010年8月5日,中央銀行再發行蔣渭水先生紀念流通幣。有了上次的教訓,雖然提早於7月1日即發布新聞稿向外界預告,但透過發行新聞稿方式的宣導效果不彰,因此仍有不少民眾不知道這個消息;且大多數民眾不知道蔣渭水是何許人;最重要是,大多數的人都不清楚蔣渭水紀念流通幣的模樣。

"華盛頓"手持華盛頓肖像硬幣
國外發行新幣的做法或有可供借鏡之處。彼等的做法是,新聞稿有放大的新幣圖像,而且新幣宣導會上,更別出心裁作成巨大的新幣圖像,甚至於配合作出相關的歷史導覽。例如,美國於2007年發行華盛頓肖像的1元流通幣,就曾舉行極盛大的宣導活動。活動會場上,不僅有巨幅的華盛頓肖像看板,一目了然;也有誦揚華盛頓豐功偉績的歷史導覽,緬懷先賢;而且民眾可當場兌換新幣,先睹為快;尤有甚者,還有裝扮成華盛頓的真人宣導新幣,或與民眾一起拍照留念。

類如上述的大行宣導活動,較容易吸引媒體的關注,進而透過媒體的渲染,留給民眾深刻的印象。如果還覺得不足,甚至於可考慮發行相關文宣,將現行各種流通幣的圖像放大,並標示特徵,提供給銀行、一般商家。

馬英九總統於8月5日接見蔣渭水後代家屬。會場上,蔣渭水手持10元紀念流通幣的大型宣導看板相當醒目,讓人眼睛為之一亮。馬總統表示,今天是渭水先生逝世79週年紀念日,渭水先生雖然只有短短41年的生命,但所散發的光芒一直照耀迄今。馬總統說,渭水先生與國父孫中山先生都研習醫學,他不只懸壺濟世,而且「大醫醫國」,提出許多對臺灣政治、社會、文化的醫治良方。
馬總統介紹蔣渭水紀念流通幣

馬總統並細數渭水先生生平事蹟,包括推動讀報會鼓舞臺灣人的民族意識、開設「春風得意樓」提供文人志士交流平台;此外,更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殖民政府在臺販賣鴉片,以及在霧社事件中使用毒氣鎮壓原住民等,震驚國際社會,臺灣總督石塚英藏因而下臺。馬總統表示,渭水先生於1931年不幸染病逝世,民間無懼總督府禁令,發起臺灣空前的「大眾葬」,超過5,000人參加追思。

"蔣渭水"手持蔣渭水紀念流通幣大型宣導看板
馬總統指出,渭水先生推動非武裝的抗暴運動、鼓吹議會自治、成立「臺灣民眾黨」,並推動社會改革,可謂「民族英雄」,也是「民主先鋒」、「社會導師」,渭水先生的民族正氣與臺灣精神,將永遠活在每一個臺灣人的心中。馬總統表示,他就任總統後,中央銀行鑄造渭水先生肖像10元硬幣,今天正式發行。

Tuesday, September 01, 2009

淺談黑天鵝效應


黑天鵝效應(The Black Swan Effect)意指許多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,都是由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事件所引發。
黑天鵝(black swan)在十八世紀之前的歐洲,曾經是言談與寫作中的慣用語,用來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。這是因為,在此之前的歐洲只有白天鵝,歐洲人都接受「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」這個鐵律。
一直到歐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亞發現黑天鵝,歐洲人的想法才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。這種翻轉造成人們心理非常劇烈的震盪。此後,黑天鵝被比喻為不吉利的象徵,像是我們所說的「天有不測風雲」。黑天鵝的出現,意味著我們過去所熟悉的世界頓時天地變色。
一般而言,黑天鵝事件具有下列三項特性:
1、這是個離群值(outlier),因為它出現在通常的期望範圍之外,過去的經驗無法讓人相信其出現的可能。
2、它帶來極大的衝擊。
3、儘管處於離群位置,一旦發生之後,我們會因為天性使然而去捏造解釋,讓這件事成為可解釋或可預測。
2007年塔雷伯(Nassim Nicholas Taleb)寫了一本《黑天鵝效應》的書,書中提到許多黑天鵝效應的例子。下面的例子即為其一。有一隻每天有人餵食的火雞。人們每一次餵食,都讓這隻火雞確信,每天有個友善的人類,「為了牠的最大利益」(套用政治人物的慣用語),而來餵牠,這是牠生活中的普遍法則。這個友善的人類持續餵牠,火雞由過去經驗得到的結論是:人類非常友善,且可依靠。一直到在感恩節之前的一個星期三下午,某件預想不到的事發生在牠的身上,友善的人類竟然把牠宰了。
類似的例子也曾被適應性預期論者所引用,藉以駁斥理性預期理論(rational expectation theory)的無稽之談。適應性預期理論(adaptive expectation theory)認為,所有預期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學習的基礎上,人類(更遑論火雞)不可能與生具備理性預期的能力。就上面火雞的例子而言,火雞哪裡能夠預知到友善的人類竟然心藏不軌,等到牠發現時,為時已晚;一命嗚呼的火雞,就連學習的機會都沒了。
或許你會想,「像我這麼聰明的人,絕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」。姑且不論你是否有能力「客觀公允」地評估自己;不過,我們至少應該都能同意,能進美國太空總署(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, NASA)工作的科學家可都是聰明異常的人。他們在進行太空梭(space shuttle)飛行計畫時,可是作過數以萬次計的風險評估(risk assessment);將一些假設輸入電腦,計算出未來可能發生某一情況的機率。風險評估可信嗎?根據NASA對太空梭所作的風險評估,結論是可以每天飛行長達300年而不出意外。料想不到,挑戰者號太空梭(STS Challenger STA-099/OV-099)在1986年爆炸墜毀,哥倫比亞號太空梭(STS Columbia OV-102)在2003年爆炸解體。
鑒於不可知、測不準才是常態,為避免黑天鵝事件帶來重大傷害,《黑天鵝效應》乙書的作者塔雷伯提醒世人:
1、世事往往在最想像不到的地方出現突然的轉折,歷史很少是根據人們依據經驗法則所預測的方向前進的。
2、人們總是希望找到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或甚至控制未來的工具,但是這些努力往往徒勞無功,甚至可能誤導我們,給我們虛假的安全感,限制了我們想像「不可能」的能力,讓我們缺乏應變的準備。

Wednesday, August 26, 2009

好玩的鈔票


你工作覺得無趣嗎?還是被工作壓得疲憊不堪?或是整天被公司的小人纏身而鬱鬱寡歡呢?來!來!趕快把鈔票拿出來。

不是要你見錢眼開,也不是要你為五斗米折腰,只是苦中作樂一下吧!
看到照片中把玩鈔票的玩法,你是不是心情好一點了呢?



















從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,淺談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


莫拉克颱風過境,短短3天,累積降雨量就約莫等於鄰國一年的降雨量,造成國內五十年來最嚴重水患。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汪中和表示,先前包括2001年9月納莉颱風、2004年7月的敏督莉颱風,以及最近幾年的梅雨,都是西南氣流引進旺盛水氣,帶來強降雨的情況;再加上近來觀察到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,顯示地球能量系統受到擾動後,已大為縮短發展成下一次的極端降雨或者天氣異常事件的時間。汪中和建議,未來在雨量觀測上,應該納入暖化可能造成的影響,將觀察範圍放大,提升系統與軟硬體的設備,做最壞的打算,做最好的準備,可能是面對極端降雨情況越來越厲害的最佳策略。
莫拉克颱風之帶來重大傷亡,實係我們憑藉一般情況的降雨量預估,過於輕忽了它潛在的影響。此一情形,不禁令人聯想到,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(subprime mortgage crisis),沒有人想到竟會擴大成破壞力十足的全球金融海嘯(global financial turmoil)。論者認為,有人將此次金融海嘯的元兇歸罪於近年來盛行的證券化、信用違約交換(CDS),以及信評機構的不當行為,但是在此之前,國際間也曾爆發了大大小小的84次金融危機,所以問題的根源根本不在這裡,反而是,長期以來,主管當局輕忽系統風險才是主因。
過去,主管當局過於強調、鼓勵金融機構利用風險值(Value at Risk, VaR)模型來管理風險。原意是想保護它們,其實是創造了風險,可歸因於,當金融機構都利用相同的風險評估模型來管理它們的資產組合,極易出現同買、同賣的集體行動,因此大大提高了系統風險。此外,風險值模型即使在正常情況下有用,惟一旦碰到極端的異常事件就沒轍。這是因為,風險值模型僅係估計某一廠商、投資組合在一既定期間、既定信賴水準下,最大的可能損失,從而,VaR對於落在利得及損失分配尾部(tail)的潛在巨額利得或損失用處不大。
正因為如此,BIS建議以壓力測試(stress test)來補強VaR。壓力測試是用來衡量異常但有可能發生事件(亦即非典型事件)對投資組合潛在衝擊的方法,可提供落在傳統VaR架構外的風險訊息,有助於補強VaR所存在的缺失。壓力測試一般可區分為情境分析(scenario analysis)及敏感性分析(sensitivity analysis)兩類。情境分析經常是以歷史性的壓力事件(例如1987年10月的股市崩盤、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,或者2000年代初的科技泡沫)為基礎,再推估目前投資組合的最大損失及(或)VaR,假若類似的情境可以被複製的話。敏感性分析則量化遭逢標準化巨大變動後(例如利率上升50、100或200個基本點),對相關金融工具的衝擊,因此可將源自於假設的極端事件之脆弱性加以認定。

Wednesday, April 29, 2009

警察淪為搶匪

2009年3月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(Paul Krugman)在《紐約時報》(New York Times)撰文,斥責美國的經濟行徑宛若馬多夫(Bernard Madoff),多年來一直受到尊崇、甚至敬畏,如今卻證明,自始至終其實都是一名騙子。

克魯曼表示,十年前,《時代雜誌》(Times)曾以當時的財長魯賓(Robert Rubin)、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(Alan Greenspan)及副財長桑莫斯(Lawrence Summers)作為封面人物,將他們合稱為「拯救世界的委員會」,褒揚他們帶領全球金融體系度過危機。

話鋒一轉,克魯曼指稱:不要說「拯救世界委員會」其中二名成員,此後卻中了登上雜誌封面的「詛咒」,受到媒體追捧後,聲名一夕暴跌(除了桑莫斯目前人氣依然暢旺);更重要的是,美國所聲稱的財政、金融健全─尤其當美國教訓別國需要改變做法時,多次提及此點―已證明空無一物。

回想2008年12月,國際貨幣基金(IMF)總經理卡恩(Dominique Strauss-Kahn)曾表示,美國監管當局未能及時發現並避免馬多夫涉嫌以老鼠會手法詐欺,令他深感震驚。卡恩說:「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,不是體系內鬧賊,而是警察人在哪裡?」

如果對照克魯曼的說法,真相大白,原來警察淪為搶匪。

Monday, March 30, 2009

周小川發表改革國際貨幣制度構想的背後

目前國際貨幣制度是以少數幾種關鍵通貨(美元、歐元、日圓及英鎊等),扮演國際社會之交易媒介、計價通貨及準備通貨的角色,此一體制存在基本的缺陷,因此經常肇致國際經濟金融的不安。

關於如何改革國際貨幣制度,學界早已提出許多不同的主張,諸如重建金本位制度、三種貨幣圈方案、堅挺SDR(Hard SDR)方案、世界中央銀行方案、匯率目標區方案、管制資本移動方案、強化各國總體政策的穩定和協調等。

周小川日前所提出的改革構想,主張由一個值得信任的國際機構(亦即IMF)扮演類似世界中央銀行的角色,集中管理全球的儲備,就此而言,與「世界中央銀行方案」的改革提案無異。此外,建議擴大SDR的計值籃(言下之意應包括中國)、分配及使用等,讓SDR成為超主權準備通貨的角色,這又與「堅挺SDR方案」構想類似。

現行的國際貨幣制度,大體上是承繼由英、美為首之主要國家,於1940年代初所達成的改革意見。走到今天,以美元為主的體制,已搖搖欲墜,更是所有問題的根源。況且,此波全球金融海嘯,英、美兩國受創最深,短期內要重振旗鼓,談何容易。因此,改革國際貨幣制度的重責大任,英、美兩國已喪失主導權,提供中國崛起的契機。
當然,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絕非一蹴可幾,尤其是創建「世界中央銀行」與「世界貨幣」更難,但周小川挑戰美元的時機,確實高明。周小川也深知短期絕不可能撼動美元的地位,但中國旨在表明身為不容忽視之大國的能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