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January 22, 2006

美元匯率的比利時巧克力理論


比利時著名經濟學家Paul De Grauwe 於2006年1月13日在Financial Times刊載題名為The Belgian chocolate theory of the dollar的文章,認為匯率波動其實主要受心理因素影響。因此,有關匯率行為的分析,必須從心理層面下手,這正是近年來行為金融學訴求的重點。此或可說明,何以現實外匯市場眾多的外匯交易員當中,在大學時代並非都是主修財務金融或財經相關科系,反而有許多是心理、歷史及哲學等學系的背景出身。


有人在布魯塞爾食品市場作了一項實驗,設攤販賣比利時盒裝巧克力,藉由調整價格來觀察購買者的反應。第一天每盒訂價9歐元,銷售情況不錯;第二天抬高訂價至15歐元,銷售量不但未減少,反而倍增;第三天將價格壓低至每盒2歐元,結果,乏人問津。供需理論是不是有問題?


依照心理學家解釋,由於消費者無從由外觀瞭解巧克力品質,只得靠經驗法則推斷巧克力的內在價值。根據經驗,高價通常與高品質有關。當消費者看到每盒2歐元的巧克力,馬上聯想到品質可能有問題,因此,裹足不前。
以此對照至外匯市場。大多數外匯交易人員並不知道美元的基本面價值(亦即,美元的品質)。因此,只能憑經驗法則推斷。當美元匯率因某種偶發性因素而升值時,交易人員即推論,可能有隱藏性利多因素在背後推動美元匯率,因而進場買美元。


學者、專家其實也不知道美元的真正價值。當美元升值時,就到處搜尋與匯率走勢一致的經濟金融變數,並刻意忽略其他走勢不一致的變數。


這一篇文章有幾點值得聊一聊:


1.為何Grauwe要以比利時巧克力為例呢?除了作者是出身比利時之外,比利時巧克力向來自詡為正宗高品質巧克力的代表,不像英國專門以製造廉價巧克力著稱。


2.如果販賣的是知名品牌的比利時巧克力(例如Godiva),則此一實驗的結果會如何呢?換言之,具有信譽的品牌,一旦其降價銷售,或許大多數的民眾會認為是在作促銷活動,由於機會難得,恐怕會引起搶購熱潮。美元如果背後有強而有力、可信度高的支撐力量,則看衰美元的心理因素究竟會起多少作用呢?


3.對匯率的預測很困難,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Alan Greenspan的名言:「匯率預測有如擲銅板,準確性不會超過一半。」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