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August 26, 2009

從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,淺談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


莫拉克颱風過境,短短3天,累積降雨量就約莫等於鄰國一年的降雨量,造成國內五十年來最嚴重水患。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汪中和表示,先前包括2001年9月納莉颱風、2004年7月的敏督莉颱風,以及最近幾年的梅雨,都是西南氣流引進旺盛水氣,帶來強降雨的情況;再加上近來觀察到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,顯示地球能量系統受到擾動後,已大為縮短發展成下一次的極端降雨或者天氣異常事件的時間。汪中和建議,未來在雨量觀測上,應該納入暖化可能造成的影響,將觀察範圍放大,提升系統與軟硬體的設備,做最壞的打算,做最好的準備,可能是面對極端降雨情況越來越厲害的最佳策略。
莫拉克颱風之帶來重大傷亡,實係我們憑藉一般情況的降雨量預估,過於輕忽了它潛在的影響。此一情形,不禁令人聯想到,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(subprime mortgage crisis),沒有人想到竟會擴大成破壞力十足的全球金融海嘯(global financial turmoil)。論者認為,有人將此次金融海嘯的元兇歸罪於近年來盛行的證券化、信用違約交換(CDS),以及信評機構的不當行為,但是在此之前,國際間也曾爆發了大大小小的84次金融危機,所以問題的根源根本不在這裡,反而是,長期以來,主管當局輕忽系統風險才是主因。
過去,主管當局過於強調、鼓勵金融機構利用風險值(Value at Risk, VaR)模型來管理風險。原意是想保護它們,其實是創造了風險,可歸因於,當金融機構都利用相同的風險評估模型來管理它們的資產組合,極易出現同買、同賣的集體行動,因此大大提高了系統風險。此外,風險值模型即使在正常情況下有用,惟一旦碰到極端的異常事件就沒轍。這是因為,風險值模型僅係估計某一廠商、投資組合在一既定期間、既定信賴水準下,最大的可能損失,從而,VaR對於落在利得及損失分配尾部(tail)的潛在巨額利得或損失用處不大。
正因為如此,BIS建議以壓力測試(stress test)來補強VaR。壓力測試是用來衡量異常但有可能發生事件(亦即非典型事件)對投資組合潛在衝擊的方法,可提供落在傳統VaR架構外的風險訊息,有助於補強VaR所存在的缺失。壓力測試一般可區分為情境分析(scenario analysis)及敏感性分析(sensitivity analysis)兩類。情境分析經常是以歷史性的壓力事件(例如1987年10月的股市崩盤、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,或者2000年代初的科技泡沫)為基礎,再推估目前投資組合的最大損失及(或)VaR,假若類似的情境可以被複製的話。敏感性分析則量化遭逢標準化巨大變動後(例如利率上升50、100或200個基本點),對相關金融工具的衝擊,因此可將源自於假設的極端事件之脆弱性加以認定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